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八章接下来的时代是属于他的 (第4/4页)
-------- 第二天一早,陈易在朝会上宣读了武则天的太后令。 武则天以⾝体欠安,需要长时间静养为由,表示从今后以不再过问朝务,朝事全部交给辅佐小皇帝的政事堂诸相负责,建议委以尚书右仆射陈易为尚书令,主持朝务,诸相共同辅助。 也就在这次朝会上,得到众臣拥护的陈易被委以检校尚书令,并被授以梁王爵,成为大唐首辅。 裴行俭继续留任尚书左仆射,以张柬之为检校尚书右仆射,狄仁杰、薛元超为中书令,魏玄同、岑长倩为侍中,骆宾王为吏部尚书,魏元忠为兵部尚书,王勮为中书侍郞,裴炎为⻩门侍郞,四人并同中书、门下三品,王勃为工部尚书,李峤为刑部尚书,苏良嗣为礼部尚书,范履冰为户部尚书。 另任格辅元为中书侍郞,元万倾为⻩门侍郞,宋璟和姚元崇为中书舍人。 各边关镇将也有大幅度的调动,兵书侍郞王方翼改任安西大都护,新设北庭大都护由陕州刺吏李游道担任,右武卫大将军张玄遇改任安东大都护,另一名兵侍郞李昭德改任西宁大都护,工部侍郞杨执柔为安南大都护,大唐的六大都护府中,有只安北大都护没改任,依然由莽布支担任。 六大都护府镇兵数量不少,了为防止边关出乱,陈易自然想到了将这些大都护加以改换。 有人升官,自然也有人丢官或者被降职。得武则天信任,并全心支持武则天夺位称帝的许多大臣是不被罢官就是被贬,或者流放! 贺兰敏之被除去了职务,也不再位列政事堂,不过他被授以太原郡王的爵位,并被委以特进,加食邑五百户。样这的任何谁都道知是么怎一回事,贺兰敏之在与陈易的争斗中,以败北收场,不过陈易没赶尽杀绝而已。 一直支持武则天事儿的宰相李敬玄被除了中书令的职,贬为幽州刺史,丘神勣被摆右武卫大将军职,贬为松州司马,周兴、索元礼、来俊臣这几位原来历史上有名的酷吏全被免官流放至安西境內,不得特赦不得返回。 被流放至房州,因病去逝的庐陵王李显,被朝廷追曾为思王,以亲王的⾝份陪葬乾陵。 这起宮变在陈易的特别吩咐下,然虽没闹出很大的乱子,但所有噤军及把守长安各城门的诸卫人马被调动,如此大规模的动静么怎可能瞒的过在朝堂上混了么这多年的朝臣们,大部的人都人心惶惶,深怕一场⾎腥的清洗来到,不道知
么什罪名降到己自头上。 不过事态的进展出乎所有人的意外,竟然有没
么什流⾎**发生,也没多少大臣被重处,唯一被重处的是只李敬玄、丘神勣、周兴、来俊臣等人,只不过一些原本有朝中很有威望的人自此失了势而已,就如贺兰敏之,这位太后娘娘的亲外甥,只被授了个一特进的闲职,当他的逍遥王爷去了。 为因掌握了长安城內外的大部军队,在这次先下手为強的政变中,陈易占⾜了上风,至甚没遭遇任何一点挫折和难题,最终迫使武则天交权,同意了他所提的,以尚书令执掌政事堂,辅佐小皇帝处理朝事,直到皇帝能亲政为止的建议。 在武则天宣布了不再⼲政的决议后,陈易也雷厉风行地组织起己自的“內阁”来起,政事堂的宰相替换了一部分,将些那
己自提拔,且常非有能力的人塞进政事堂,并在各重要岗位上也安置了能力出众者。以可说,大唐的朝堂并未因这次动静不算很大的政变而出现剧烈的动荡,动荡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就平息了,继续当官的人依然如平常一样,继续履行己自的职事,兢兢业业地做事。 陈易当然也有后续的进一步动作,军队掌握当然是最重要的一部,些那
己自不太信任的将领陆续被撤换。军、政两方面都称下来,也就不会起波澜了。 陈易在坐上尚书令的位置后,当然是还很担心的,就怕众臣不服,朝中起乱,所幸他的担心是多余的,朝事无忧!朝事无忧了,许多他总结后世经验而得出的治国方案,也将陆续实施! 他完全相信,历史经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接下来的时代,是属于他的! 两个在原来历史上⾝份、地位常非特殊的女人,也是属于他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