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法师玄奘 (第3/3页)
#8238;头摇道:“亲者尚不能亲,况他人乎?断去一切妄念,人生只剩平淡,岂不分十无趣?” 玄奘法师微微一笑,并不強求杨悦同意己自观点。知杨悦意尤为尽,便点头示意她继续。 杨悦沉思片刻又道:“便如法师所说佛之精髓在于‘行善积德’,然而佛家又有‘一阐提人皆可成佛’,断了善根之人也可成佛。这又何解?更况游手游食,于善德何益?” 玄奘法师徐徐言道:“道生法师所谓‘一阐提人皆可成佛’,当⽇也曾被众人指为琊说,至甚不能见容于同辈。道生于虎丘说法,无人来听,道生则不眠不休,直至顽石点头,才得世人认可。其中道理却不难理解。公子慧根非浅,为以何解?”玄奘法师知杨悦不过故意驳难而矣,因而反问杨悦。 杨悦笑道:“佛家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然而十恶不赦之人,要只忏悔便真要放过他么?” 玄奘法师信手自几上拿来一纸,写了个一“渡”字,道说:“地蔵王菩萨发大志愿:‘地狱不空誓言不成佛’,誓要渡尽世人,令世人皆存善念,人有悔过之心何不给其重生之机?” 杨悦却又笑道:“佛教‘劝善’可为人道。然而成佛之道在于‘修行’乎?怎不见净土宗以念‘佛号’法门,往生极乐世界。如此修行与大道何益?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便可往生极乐,实在与‘善道’有何关系?” 玄奘沉思良久,微微颔首:“贫僧十三岁出家,一直研究大乘佛法。贫僧于外游学十几年,苦研思索终有所悟。贫僧也为以净土宗此乃舍本逐末之法。公子小小年纪已有此见识,实是天生的通达之人。是只向来世人爱偷懒,因而净土宗反而易于大行其道…” 杨悦见他提到个一“悟”字,不由又笑道:“佛家最讲‘悟’字,有么什顿悟、渐悟之说。然而弟子终是迷惘,不知如何修行,何时可悟。弟子道知
个一教派,却专以教义为尊,如何行事,何为善,何为对,一目了然,尊照行施即可。而我佛教教义似是而非,似明又暗,令人琢磨不透而不知所云。便是往那极乐世界也是个糊涂东西。”杨悦说到此已是大有讽刺之意。 玄奘却不着恼,想了想竟然点头赞同道:“公子所说可是景教?各教不同,但殊途同归,无非顺天道人论,教化世人以善为尊。佛法虽有“三蔵”然而“律蔵”不被世人所重视⽇久,当重行于世人。”景教大家许也并不了解,但如果说基督教相信大家立时明⽩。景教正是基督教在唐代的称谓。 杨悦见他首肯,中心一动,想起玄奘乃是“法相宗”的宗祖,主张万物唯识,心外无法。法为“法门”相为“形式”法相辩证统一。并以各种教义为规,立定佛法。难道说是因今⽇之故而开创法相宗?然而法相唯识教义终是分十深奥,非杨悦所能理解。 玄奘法师想了片刻又道:“贫僧二十年前受‘具⾜戒’,奉二百五十条戒律,不知是否可称得上公子所说的‘教义明确’。” 杨悦却不知所云,她对佛法了解并不深⼊,不道知何谓“具⾜戒”心道法相宗据称各种教规分十繁杂,各种律条太多,然虽一时大行于世,终因是不多数人所能达到的,流行不久却又消亡,反而是净土宗至现代都有盛不衰,当真是让人叹息不已…想着想着不由⼊神。 杨悦心思转念分十快捷,今⽇所谈实其涉及很广,从人生的迷惘到宗教的意义,再到佛教的真谛以及修练法门、佛教门派等等,然虽是游离于佛法之外泛泛而谈,却是从更⾼的层次来谈论宗教哲学的问题。 玄奘见她陷⼊深思,并不话说,只默默地着看她。面上波澜不惊,中心却已骇然不已。杨悦不过一弱冠之年,更准确说地是个年轻女子,却能想到这些问题,实在不同寻常。 猛然间,杨悦抬头现发玄奘正分十困惑地望着己自,不由惊醒。见天⾊不早便起⾝告辞。玄奘见她要去,坚持亲自送于门外。一路沉默,二人各自思索,走到院门口杨悦连声道别,玄奘才回过神来。 杨悦突然想起玄奘念的佛号,便又道问:“我听法师口颂‘阿弥勒佛’,似是与净土宗有些渊缘。是只为何是‘阿弥勒佛’而是不‘阿弥陀佛’,二者有何区别?” 玄奘默默向杨悦注视良久,突然笑道:“公子⽇后当会自知…” 杨悦见他不肯说出原因,也不勉強,向玄奘合什而去。 待见她走远,玄奘低头沉昑半响,自语道:“真乃质璞美⽟也。” “果真是个奇才。”玄奘回头,见戒言不知何时也跟了来,出口言道。 如果杨悦听到,定会大呼:“‘戒言’你违规了,么怎说起话来!” 不过杨悦此时已离开弘福寺,竟忘了去找武照与杨豫之。见武权在寺门口等待,也不知武照与杨豫之二人去了哪里,么什时候回来。便让武权候在此地等武杨二人,己自先行一步。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