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教授的日记_第1章授业恩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章授业恩师 (第2/2页)

,乃⽗对于儿子要求上进自是⾼兴,倍加鼓励,于是胡老只⾝北上,进了北平一所大学的新闻系。离了封建家庭的桎梏,投⾝到繁华的大都市,年轻的胡老就像鱼儿进了大海任意遨游,鸟儿⼊了天空自由飞翔。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的浪如旭⽇东升,蓬向上,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文化艺术,北方流行的各种地方戏曲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都在这推动下,作出历史地变⾰和发展,涌现出了诸如,“四大名旦。”

    “四大须生。”等众多名家新秀。许多从外引进的艺术形式如话剧,歌舞等也频繁出现在的舞台上。作为戏的青年胡老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北平,正是如鱼得⽔,如鸟⼊林,尽力观摩,尽享受。

    那时的大‮生学‬和我们现在的大‮生学‬活不同,有班主任,辅导员监督着,有规律的作息时间限制着,有严格的考勤制度约束着,那时的大‮生学‬非常自由,不论你念不念书,上不上课,只要‮试考‬及格,攒⾜了学分,就能升级,毕业。

    对于像胡老这样脑子灵活又聪明的人来说,那些教条的本本,学不学都一样,考一百分不太容易,考个六十分及格还是手到擒来的,所以四年的大‮生学‬涯,到有一多半的时间耗在了戏园子里看戏和与演员的往上。

    这几年社会实践的结果,虽然自己的专业没有学好,确为他后来成为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以上的这一段简历,是各种文献上开的对胡教授的介绍,但是在他的⽇记里却记录着这一时期他的另一个侧面,现在我把有关的几段摘录在下面。

    有胡教授生前的授权,再匿去了他的名,也不算是揭露人家的隐私,也不会对胡老生前的威望有丝毫地诋毁吧!就从他大学三年级说起吧: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

    我已经有四天没有去上课了,前几天是为了一张杨小楼和梅兰芳《霸王别姬》的戏票,我和我的两个同学昼轮流排队去买票,我是头一天午去的,可是已经排在第二百多位了。拿个小板凳坐在那里,本想利用这段时间看一看讲义,弥补一下因逃学而拉下的功课。

    但是周围老少爷们的⾼谈阔论,纷纷引着我的‮趣兴‬,两年多来我看的戏也不少了,也结了几个唱戏的朋友,对戏剧界的事多少也知道一些,于是也就参合进去,添油加醋,不负责任地穷聊一番。

    一会儿说说某个戏班子里发生的风流韵事,一会儿讲讲某个演员生活的桃⾊新闻,到也并不寂寞,时间消磨得很快,到了下午六点来钟,同班的王世荣来换我回去吃饭,里十二点左右另一个同学张朝刚来替换他,第二天清早我又去接班。

    终于到了两位京剧泰斗同台演出的戏票,这是多么难得的机遇,别提那个⾼兴劲了,因为我们不但欣赏到了人间最美妙的艺术,还增添了一件让戏们羡慕,值得向世人炫耀的资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