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92章史浩方才得知 (第2/2页)
然,乃谕廷臣道:“往日主和,为梓宫太后计,故屈己卑词,亦所不顾。 今两国既已绝好,宜正名分,划境界,改定岁币朝仪。”陈康伯转告金使,高忠建不肯答应,且因两淮州郡,由成闵李显忠收复,抗言相责。康伯道:“弃好背盟,咎在金,?在宋。” 说得高忠建无言可对。高宗乃命洪迈为贺登极使,交与国书,改去臣构字样,直称宋帝。洪迈至燕,金合门见国书不依前式,命他改革,且逼他外自称陪臣。迈坚执不从,被镑于使馆三日,水浆不通,不屈如故。金人欲拘住使臣,幸得张浩说:“使臣无罪。”才得南返。此是后事,暂按不提。 且说高宗驾回临安,以年老倦勤,意欲禅位。陈康伯请先正名,因立玮为太子,改名为眘,且追封太子父子称为秀王。 未几,有诏命太子即皇帝位,自称太上皇帝,后称太上皇后,退居德寿宫。太子眘逊让再三,高宗不许,又出御紫宸殿,面谕群臣,始退入内。 侍臣拥太子出殿,至御座旁,侧立不坐,侍臣扶液至七八次,乃略就座,宰相率百官拜贺,太子又起立。辅臣升殿固请,太子道:“君父有命,敢不谨遵。自恐无德,不克当此大位。” 礼成退朝,高宗移居德寿宫,太子自整袍履,步出祥曦门,冒雨扶辇。随行至宫门,尚未止步。高宗再三命退,并令左右扶液以进,顾谓群臣道:“付托得人,我无忧了!” 越日,颁诏大赦,以即位礼成,告天地宗庙社稷,是为孝宗。孝宗闻张浚重名,召他入朝。张浚陛见,极为敬礼,赐坐于旁,改容说道:“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幸有以教朕。” 张浚对道:“人生所恃,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济。古人所谓天即是理,秉理处事,自然赏罚举措,毋有不当,人心皆归,仇敌亦服了。”孝宗悚然道:“朕当永记此言。” 遂加封张浚为魏国公,宣抚江淮。张浚劝孝宗万不可专恃和议,须图恢复,请出舟师由海道捣山东,命诸将进取中原。孝宗也以为然。无如有个潜邸旧臣,姓史,名浩,曾为翰林学士,暗预枢密。 他上言官军西讨,东不可过宝鸡,北不可过德顺,若离蜀太远,不是保蜀,反是亡蜀了。于是朝廷又拟弃秦凤三路,川陕宣谕使虞允文,遥谏不从,反罢知夔州,并召吴璘班师,因此秦凤、熙河、永兴三路,新复的十三州三军,又为金人夺去。孝宗于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即位,次年改元隆兴。 以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院。诏宰执以下,各定应敌之策以闻。廷臣皆主战,独史浩主和。 正在争议不决,金主雍已遣仆散忠义为都元帅,赴汴京。节制诸军马纥石烈志宁为副元帅,驻军淮阳,预备南下,纥石烈志宁贻书张浚,要索海泗唐邓商各州之地,所有往来通问,悉照熙宗时款式。 否则请会兵相见。发书之后,又令蒲察徒穆富察图们、大同仁屯虹县,萧琦屯灵壁,积粮修城,择日出发。张浚得金书,即行入陈,极力主战,劝孝宗幸建康,振作士气,勿坠敌人狡谋。孝宗展览后。 即召张浚入朝。浚请乘敌未发,先捣虹县及灵壁。孝宗倒也点头答应,独史浩奏道:“帝王山师,当策万全,如何可以冒昧尝试。”张浚竭力与辩,孝宗道:“魏公既锐意恢复,朕岂肯姑息偷安。” 张浚拜谢而退。孝宗决意兴师,对陈俊卿道:“朕倚魏公如长城,不容摇夺。”遂以兵马全权,付与张浚。 浚乃开府江淮,令李显忠出濠州,趋灵壁。邵宏渊出泗州,趋虹县。这次出师,并不由三省枢密院决议,及兵已调发,史浩方才得知,心下不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