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亲情友情夫朝天一棍情不如无情  (第1/2页)
    亲情友情夫妻情不如无情    以多指头陀的武功,当然不怕朱小腰。    不过一如前文所说,多指头陀最厉害的,还不是他的武功,而是他的智谋。    但多指头陀之所以能无往而不利,说来也不是因为他的智谋,而是他使人信重、让人信任——因而,他下手、出手时每每多能得逞。    可是这一回,他对上朱小腰,一时失着,便处处失利。    俟他再要以力战扳回局面,但背后已遭唐宝牛牢牢抱住。这一抱,他连箫也给打落了。    这一来,他的局面就凶险了。    甚至可以说:他遇危了。    抱住了多指头陀的唐宝牛,忽然回过头来,睁大铜铃般的大目、掀开盘根错节的乱髯厉髭,张开血盆大口向龙八吼了一声:    “放——开——他——!”    他?    ——“他”自然就是方恨少!    局面急转遽下。    多指头陀非但己控制不住剑下的唐宝牛,反而还给他紧紧揽着,龙八本已够惊心,唐宝牛这下对他猛吼一声,更令他失心丧魂、胆震心寒。    龙八心一慌,手便乱,他本来就紧贴多指头陀而立,原在这变局中最能及时解多指之危,并助他一把、扭转局面的人,而今却因这一怕,胆已生怯,两人已迎面扑至,一支龙尾虎头拐、一柄五鬼阴风爪已迎面打到——    龙八虽是武将,但他从来未真的带过兵打过仗,完全是靠奉迎王黼、童贯擢升上来的人,而今又得蔡京赏识,成了相爷在京师官道和武林的召集人,此际忽逢变局,便缺乏应付的急智和胆色。    他第一个反应便是保命要紧!    ——敌人正排山倒海地一涌而上,而且来势汹汹。    他知道这些人不是为了他来。    而是为了要救他手上的囚犯。    他甚至明白这些悍夫也不是只为了方恨少,那是要拿了“表态”:    ——表示支持那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死囚打了天子和宰相的态度!    龙八是聪明人。    ——一个人能在狡诈贪婪、专权阴毒的蔡京手上当红人,而且红了这么久,当然是聪明至极的人了。    所以他不是不明理。    他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危,并不选对的事情去做。    ——而只做对他自己有利的事。    这也许就是忠臣与jianian官的分别。    龙八就是因为知道这些,所以他立即下了一个“保命”的决定:    离开!    他马上身退。    ——远离囚犯方恨少!    这一来,来人志在救囚,就不会追击他了!    ——何况,就算失了囚犯,在责任上他也不必掮得最重!    因为还有多指头陀。    ——相爷既把调度“七绝神剑”和惊涛书生的号令和大权也交予那头陀,这事自然就让他背个正着好了!    而他自己?    还是保命要紧!    ——有什么事比活着更重要?    龙八当真潇洒,对他身上的职责,真是“理他也傻”抽身便退,转身就走!    只留下了多指头陀。    可凶险了!    要是龙八能及时声援他,或胁持方恨少以制唐宝牛,定必能舒缓多指头陀此际之劣势,可是,龙八这一走,对多指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落井下石,使他孤立无援,更难以扳回局面。    所以他为了“保命”和“扳回胜局”只好做了一件事:    “杀!大圈、崩头、大菠萝!”多指头陀忽然大喊,他给唐宝牛箍住了胸颈,又忙于应付朱小腰急剧狠辣的攻势,因而喘气急促,好不容易才嘶声喊得出这几个声音“杀了救囚犯的人!”    这是命令。    ——大圈、崩头,大菠萝都是“暗语”    “大圈”是罗睡觉这次参与行动的号令字眼。    “崩头”是吴其荣是次答允雷纯助蔡京监斩行动的“密语”    “大菠萝”则是共同的“决杀令”!    ——除了箫声,只要有人说出这三个辞句,他们便会听令行事。    至少做这件事。    这其实也是多指头陀之所以参与及主事这次监斩埋伏行动的重要理由。    因为他得到蔡京的信任。    蔡京告诉他“暗号”由他来号令罗睡觉和吴其荣。    ——有“剑”和“惊涛书生”这等强助,他难道还怕完成不了这事?    一旦计划得成,他的身份地位,可必然远超龙八、朱月明、“天下第七”之流了。    他知道相爷身边有的是人——且不管那些是不是人才,但总有能人;他要出类拔萃,就必须“出其类而拔其萃”也就是特别“出位”的意思。    ——“出位”就是所处的位子比别人突出,比别人出色!    要突出自己,就得要借机借意,做一两件大事立功才行!    ——所以他这次才肯从“暗”走到“明”处来,立意要在此役里不止立功立威!    这一下,他可遇了险。    所以他即下“决杀令”!    令一下,罗睡觉和吴其荣立即杀向攻救唐宝牛的朱小腰,以及抢救方恨少的陈不丁、冯不八!    惊涛书生的身法不是掠,也不是跃,而是飘。    一“飘”就“飘”到了朱小腰身后。    朱小腰是个很警省的女子。    她急于救唐宝牛。    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